短视频沉迷与充值套路:未成年人及老人成重灾区
来源:芭力星曝
娱乐明亮 2025-05-04 10:53:58 栏目:社会
1 次
沉迷:做作业刷短视频孩子张嘴就是“老六”
“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刷那些小视频,拆奥特曼卡片,还有什么游戏解说、80后90后小卖部,没完没了。”市民梁女士抱怨道。她的儿子今年上五年级,每天放学后,原本的户外活动时间逐渐变成了刷短视频的时间。
研究报告显示,短视频在7至18周岁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高达九成,很多孩子刷着刷着,就沉迷于短视频。
小学二年级的天天最近特别喜欢唱一首名为《抠抠脑子之歌》的歌,这是热门游戏《蛋仔派对》的一个“热梗”。天天妈妈查询后发现,原版歌词是英文,却被许多博主以中文谐音写成“抠脑子”。
揭秘:看似为流量 最终导向都是商品链接
无论是低俗搞笑的段子,还是轻松有趣的游戏解说,表面上,短视频博主只为赚流量。但记者调查发现,多数博主追热点发短视频都是为了带货,试图打开未成年人的钱包。
“翠花的童年”推出过多条“咕卡”短视频,吸引孩子评论后,再通过评论区置顶作者推荐或挂上“小黄车”带货。部分解说游戏的博主,也会借着孩子的喜欢,在主页的商品橱窗里展示玩具或文具。
“对绝大部分博主来说,流量分成收入有限,带货才是主流。”某内容和电商整合营销平台副总裁林墨坦言。
成瘾:老妈追微短剧一次39.9元充出上万元
“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,却为各种短剧就花了一万多元。”小然沮丧地说。她的母亲今年62岁,沉迷于各种微短剧,不到7个月就花了一万多元。
嘟嘟的父亲也痴迷上了微短剧,经常看到半夜,眼睛直淌泪。嘟嘟根本算不清楚父亲到底在短剧上花了多少钱。
揭秘:充值套路重重 层层嵌套多买20集
目前,小程序上的微短剧主要有两种收费形式,一种是充值虚拟货币,进行单集付费,另一种是直接充值会员。看似简单的充值设计其实套路重重。
“薏米剧场”小程序在充值页面默认勾选自动续费,并以带有迷惑性的方式诱导消费。更糟糕的是,糊里糊涂充完钱后,商家可能“换了马甲”或直接下架视频,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。
业内人士透露,很多小程序剧场都备份了大量已经做好的小程序,“封一个就挂上新的跳转链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