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佐扇巴掌事件:公众人物如何把握分寸

向佐扇巴掌事件引发热议

10月28日,“李小龙模仿者遭向佐扇巴掌”登上热搜第一。相关视频显示,在出席一场商业活动时,向佐在现场对一名李小龙模仿者进行了拍打,这一幕在网上传播开来。

事件双方回应

事发后,这名模仿者表示已经报警,并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公正的说法。他说,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打了,感到十分意外和不满。其好友视频中显示,已向当地派出所报警,警方称属民事纠纷。

对此,向佐发文回应,称是活动方找他去合作,因为不想现场效果不好,还花更多时间与大家分享如何模仿李小龙,大家走的时候还有说有笑。“这是自己的善意,不要把自己的善意造成一个恶意的新闻。”

网友观点两极分化

此事一出,网络意见各站一方。在支持向佐的网友看来,这一巴掌不过是为了娱乐效果,造势玩梗而已。被打的模仿者,挨了一巴掌就上纲上线,一点小事就报警,纯属小题大做。

还有一些网友表示,“这一巴掌的滋味,谁挨谁知道。”大庭广众,众目睽睽,成年人的自尊自重岂可轻易践踏?即便为了玩梗、搞气氛,前提也应该是双方事先沟通,达成合意。

公众人物应把握分寸

向佐在文中提到,要模仿就要模仿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,打脸李小龙模仿者,”是大家在讨论希望模仿我,最近大家都模仿我自己打自己脸的一个梗”。“此举看似以造梗为名制造效果,但毫无征兆打脸别人,这一巴掌总归有点不讲武德。”

当下,我们处于网络”后真相时代”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网络空间之所以泥沙俱下,正是因为一些不按常理的举动,反倒被视为另类个性。

“公众人物的造梗,必须把握应有的分寸和边界感——可以自嘲,但不要利用话语权优势对他人尖酸刻薄,别用他者的出糗当佐料。”

给他人留面子才能保住里子

实际上,此前向佐因电影中摸鼻梁、突然自扇巴掌的表演,也被群嘲过,更是掀起一轮模仿秀。彼时,他没有选择回避或恼羞成怒,反而用直面质疑的方式,幽默大方回应,就博得了不少好感。

对公众人物来说,是群嘲塌房还是口碑逆袭,有时也只在一念之间。“想长久拥有鲜花和掌声,前提是守住行为的底线,给他人留面子,才能保住自己的里子。”

THE END
<<上一篇
下一篇>>